“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这是冯友兰先生于1983年赠予好友金岳霖先生的贺寿对联,表达了对长寿的祝愿。你可能奇怪,“米”和“茶”跟长寿有什么关系?其实,对联里的“米”是指“米寿”,“茶”是指“茶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米寿、茶寿,还有很多关于高寿的雅称——比如,喜寿、伞寿、白寿、花甲之年、耳顺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之年……这些雅称分别指的多少岁,你都知道吗?1、喜寿:七十七岁的欢喜人生我们先看看“喜寿”,到底是哪个年龄被称作“喜”?答案是七十七岁。“喜寿”是对七十七岁高龄的雅称,这一称谓源于汉字“喜”的草书写法,形似“七十七”。七十七岁,人生已步入晚年,但“喜”字却为这一阶段注入了欢愉的色彩。有趣的是,七十七岁被称为“喜寿”,也因为“七”与“契”谐音,寓意着与天地、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七十七岁的老者,往往已看透世事,心境豁达,正是享受人生旅途风景的黄金时期。2、伞寿:八十岁的庇护之伞“伞寿”是对八十岁的雅称,这一称谓源于汉字“伞”字的草体形状酷似“八十”。用这个词来形容 80 岁的老人,仿佛他们依然如伞般,为家人遮风挡雨。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坚强挺立,庇护着家族的延续,是后辈的依靠与榜样。3、米寿:八十八岁的丰收之年“米寿” 是八十八岁的雅称,把 “米” 字拆开,上面一个 “八”,中间一个 “十”,下面又是一个 “八”,正好是八十八。八十八岁,人生已进入高寿之列,但“米”字却为这一阶段注入了丰收与富足的意味。古人认为,八十八岁的老者如同丰收的稻田,福气满满,子孙满堂。4、白寿:九十九岁的纯净之境“白寿”是对九十九岁的雅称,不对啊,“白”字可不能拆成九十九。原来,是将 “百” 字去掉上面的一横就是 “白” 字,寓意着差一岁就到百岁。九十九岁的老者如同白纸一般,心境纯净,无欲无求。5、茶寿:一百零八岁的禅意人生“茶寿”是对一百零八岁的雅称,这一称谓源于汉字“茶”的拆解。“茶” 字的草字头可拆成两个 “十” 字,就是二十,下半部分为“八十八”,相加即为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岁,人生已进入罕见的高寿之列,但“茶”字却为这一阶段注入了禅意与淡泊的意味。正如陆羽在《茶经》中所言:“茶之为饮,发乎神明。”一百零八岁的老者,如同茶一般,历经岁月的沉淀,已与神明相通,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我们现在知道了,“米寿”是指88岁,“茶寿”是指108岁。那么,冯友兰先生的那副对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意思就是不仅仅期望活到88岁,更希望达到108岁。6、花甲、耳顺、古稀、耄耋、鲐背、期颐:岁月的阶梯除了上述雅称,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高寿的称谓,如“花甲之年”(六十岁)、“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鲐背之年”(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
这些雅称如同一级级阶梯,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人生的丰盈。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易经》中有“六甲”之说,甲为天干之首,六为地支之数,二者相合,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
六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它象征着岁月的轮回与生命的圆满。
耳顺之年:指六十岁,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
意思是到了六十岁,听到各种声音都能顺应自然,包容世间万物,不为外界所扰。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唐代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的老者,已是世间罕见,福寿双全。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人生已进入耄耋之年,“耄” 指八九十岁,“耋” 指七八十岁。
正如《礼记》所言:“八十曰耄,九十曰耋。”,耄耋之年的老者,已是家族的瑰宝,社会的财富。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诗经·大雅·行苇》中有“黄发台背”的说法,其中“台”通“鲐”,指鲐鱼背上的斑纹。
九十岁的老人,背部弯曲,皮肤上出现斑纹,如同鲐鱼的背,因此被称为“鲐背”。
正如《诗经》所言:“鲐背之寿,子孙其湛。”鲐背之年的老者,已是子孙满堂,福寿绵长。
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中说:“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人活到一百岁,需要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的老者,已是人生的巅峰,福寿无疆。
在这些高龄的雅称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诗意,所有的说法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依据的。
正如古人所言:“人生七十古来稀,百年期颐更难得。”
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丰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