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的真实身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史记》中的记载仅提到“宦籍”和“隐宫”,这使得赵高被大众误认为是一个白面无须、气息尖细的太监。然而,《史记》还提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许多人因此推测赵高来自赵国的贵族家族。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曾提出,赵高之所以能够进入秦宫,或许是因为秦国灭赵国后,他为了复仇而自阉进入宫廷,最终在秦朝制造动乱,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最终以含笑九泉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因此,赵高的故事在某些版本中被演绎成了一个励志的典型。
然而,随着大量秦汉竹简的出土,赵高的真实身份逐渐浮现,这为我们揭开了他与秦始皇关系的另一层面。《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提到赵高是“宦籍”,即宦官。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宦官”即为阉人,但在古代,“宦”字的本义是“贵族的奴仆”。从商代到秦朝的历史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宦官一定是阉人。直到东汉时期,朝廷才开始要求宫中的内侍必须是阉人。甲骨文中出现“凸刀”字形,意指阉割,但甲骨文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宦官一定是阉人。
《周礼》作为周朝时期的法典,其中有提到“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这便是最早的关于阉人使用的记录。因此,尽管在秦朝宫廷中确实有阉人,但从赵高的记载来看,他似乎并非阉人,而是直接担任了秦始皇近臣的重要职务。
至于赵高是阉人的说法,《史记·蒙恬列传》中提到:“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这被解读为赵高的兄弟们都在“隐宫”中出生。所谓“隐宫”,通常理解为身体发育不完全的个体,或介于男女之间的人。但显然,赵高的兄弟们并非这种特殊的“天阉”,这个说法显得牵强而不成立。如果仅仅是阉割或生理缺陷,似乎不太可能用以描述整个家族的男性成员。
展开全文
近年来,随着大量秦汉竹简的出土,学者们发现“隐宫”实为“隐官”的误写。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首次出现“隐官”一词,秦朝历史专家马非百认为,《史记》中的“隐宫”应当更正为“隐官”。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的相关记载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这些竹简中的资料,“隐官”指的是那些因犯罪或受伤而无法恢复为普通自由民的人员。因此,他们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称为“隐官”,但与普通百姓相比,其待遇明显较低。《秦律十八种》和《二年律令·户律》中的记载表明,隐官可以与普通百姓同住,并享有一部分田地,但他们的身份地位低于普通百姓。
结合《史记·蒙恬列传》中的记录,赵高的母亲显然是犯罪分子,而赵高本身也出身于“隐官”家庭。可以推测,赵高在少年时期必然经历了来自同龄人的讥笑与欺辱,这些经历很可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许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让他心中埋下了渴望权力和仇视社会的种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高的少年经历与秦始皇的成长过程有相似之处。秦异人被迫逃回秦国,而秦始皇和母亲赵姬则留在赵国,时常遭受赵国人讥笑与侮辱。或许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对赵高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也可能是他最终重用赵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现代学者通过对“胡亥”这一名字的研究发现,胡亥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带有“姓”和“名”的称呼。史书中对胡亥的记载表明,他的母亲很可能是胡人,因此胡亥在年轻时或许也曾遭遇过孤立与排斥。赵高和胡亥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正是基于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