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众的转基因态度差异及公众质疑转基因原因探析

中美公众的转基因态度差异及公众质疑转基因原因探析

纵观百年历史,几乎没有一个科学议题能够像转基因这样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转基因所引发的争论更为复杂。美国是转基因作物最大的种植国和出口国,而中国则是转基因大豆最大的进口国。转基因育种在两个国家都属于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也都面临着公众的质疑。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和分析,重点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和美国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存在哪些差异?其二,探究中国公众质疑转基因有哪些深层原因?希望这些调查结果能够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改进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2016年,美国通过《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法案》,引起公众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Annenberg公共政策中心的学者就转基因话题在美国开展了全国性的电话随机调查[1],一共包括5个问题。本研究选取这5个问题在中国进行平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美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差异进行比较。

本研究又通过网络检索,对质疑转基因文章的观点和留言进行分类汇总。同时,选择了50位公众进行线下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消费者、农业官员、种子公司经理、农民、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向他们征询关于转基因的负面观点,初步筛选出14个代表性的质疑转基因传言。2017年3月,本研究选取了100个受访者进行试调查。根据受访者反馈,进行语句和措辞修改,确定了本研究的最终调查问卷。

2.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时间为2017年5-10月,受访者均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常住地为中国内地29个省的86座城市,地点分别为会议、企业和学校,合计发放问卷25次。问卷填写时间为10分钟,由通讯作者负责问卷发放和收回。一共发放问卷1 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228份,调查对象信息汇总如表1。

表1 中国调查样本的人口特征分析

占比/%占比/%出生年份1969年及以前7.0城市一线城市28.21970-1979年29.4二线城市39.11980-1989年38.6三线城市14.31990年及以后25.1四线及以下18.3地域东部63.2大学专业理科44.3中部和西部21.7文科38.0东北15.1半文半理17.7学历初中及以下2.8家庭年收入8万以下22.8高中16.0[8,30)万31.3大学66.8[30,100)万30.9研究生14.4100万及以上14.9性别男59.2女40.8

二、研究结果

1.中国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

问卷调查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总体上,您对转基因的态度是?”统计结果显示,只有1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27.8%态度中立,53.2%表示反对。由此可见,中国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总体态度是谨慎的。这一结果与近年来其他研究的调查结果总体相近[2]。

2.中美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比较

表2 中美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了解程度 %

了解 一般 不太了解 说不清楚 中国26.043.227.43.3美国4032271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美国的电话调查样本数量为1 008份。由于电话沟通时间受限,美国的调查样本缺少详尽的人口特征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这次随机电话调查覆盖了美国的50个州,而本研究问卷调查则覆盖了中国内地的29个省份,所以这次平行调查的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统计结果显示如表2,中国公众自认为了解转基因的仅为26%,明显低于美国的40%。

表3统计结果还显示,在回答“对于购买和食用的产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公众有知情权”和“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都应该贴有转基因标签”两个问题时,总体上中美两国公众都持支持态度,且支持率都在90%左右。但在回答“科学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一问题上,中美公众的赞同比例分别为30.6%和22%,相差8.4%。而在回答“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这一问题上,美国公众的赞同比例为39%,中国仅为17.8%,相差近22%。

3.对转基因负面传言的态度

根据平行调查结果,中国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显然比美国更为谨慎。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中国公众对转基因的认知?本研究整理了常见的14个质疑传言,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

表3 中美公众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

问题国别同意非常同意基本同意合计中立不同意基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合计说不清楚对于购买和食用的产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公众有知情权。中国72.1 17.6 89.7 8.3 1.1 0.3 1.4 0.6 美国55 37 91 3 3 1 5 1 所有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产品都应该贴有“转基因”标签。 中国71.9 18.7 90.6 7.3 1.4 0.2 1.6 0.6 美国48 41 88 4 5 2 7 1 迄今为止,科学家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中国7.2 23.4 30.6 46.0 11.3 9.7 21 2.4 美国5 17 22 25 30 18 48 4 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中国4.8 13 17.8 42.9 20.3 16.7 37 2.4 美国7 32 39 30 18 9 27 4

表4 中国公众对转基因负面传言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

知晓度是否知晓听说过没听说过认可程度同意非常同意基本同意合计中立不同意基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合计Q1转基因技术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70.829.214.325.639.947.68.54.012.5Q2很多动物不吃转基因粮食和水果。35.564.510.417.728.153.213.45.318.8Q3能够杀死害虫的转基因作物,对人和动物也会有毒性。63.037.018.832.351.136.09.43.512.9Q4转基因食品会引发过敏、癌症等病症。64.735.315.427.743.144.99.12.811.9Q5转基因种子是不育的,吃了转基因食品,人体生育能力会受到影响,人体自身的基因会被改变。70.729.316.727.143.837.912.36.018.3Q6种植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会破坏生态环境。51.648.416.831.848.641.27.52.710.2Q7转基因作物会导致杂草和害虫进化升级,甚至出现超级杂草、超级害虫,酿成未知风险。52.447.616.331.748.043.76.22.18.3Q8违背自然规律地制造新物种,会造成对其它天然物种的“基因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66.533.524.535.660.131.26.32.48.7Q9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都禁止提供转基因食品。70.229.829.236.765.927.34.42.36.7Q10很多印度棉农因贫困自杀,而种植转基因棉花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20.679.46.314.721.054.017.57.525.0Q11俄罗斯立法:禁止在俄境内种植转基因作物、生产转基因食品,并禁止进口转基因食品。40.259.819.928.448.343.35.92.58.4Q12美国孟山都公司毁灭中国大豆产业,转基因是巨大的阴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武器。61.039.018.826.545.341.49.43.913.3Q13有些官员和学者被跨国公司和境外势力收买,他们支持转基因食品是因为存在幕后交易。50.649.415.323.138.448.59.04.113.1Q14“上帝创造万物”,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对“造物主”的挑衅和僭越,会受到上帝的惩罚。36.263.811.519.631.141.316.211.427.6

根据统计结果,14个质疑转基因的传言在公众中均有一定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其中有3个知晓度超过70%,分别是:“转基因技术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70.8%)、“转基因种子是不育的,吃了转基因食品,人体生育能力会受到影响,人体自身的基因会被改变”(70.7%)和“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都禁止提供转基因食品”(70.2%)。而知晓度最低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很多印度棉农因贫困自杀,而种植转基因棉花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20.6%)、“很多动物不吃转基因粮食和水果”(35.5%)和“‘上帝创造万物’,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对‘造物主’的挑衅和僭越,会受到上帝的惩罚”(36.2%)。

公众认可程度最高的三个传言分别是“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都禁止提供转基因食品”(65.9%)“违背自然规律地制造新物种,会造成对其他天然物种的‘基因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60.1%)和“能够杀死害虫的转基因作物,对人和动物也会有毒性”(51.1%)。公众认可程度最低的三个传言分别是“很多印度棉农因贫困自杀,而种植转基因棉花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21%)、“很多动物不吃转基因粮食和水果”(28.0%)和“‘上帝创造万物’,而转基因技术则是对‘造物主’的挑衅和僭越,会受到上帝的惩罚”(31.1%)。

本研究用SPSS工具对14个问题的认可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各个选项相关性显著,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923,这说明题目之间具有良好的同质性。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917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的前5个国家(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作为转基因第一种植大国,美国玉米、大豆和棉花这三种主要作物的生物技术应用率已经达到93.3%。相比之下,中国的转基因种植面积仅为290万公顷,仅占全球的1.5%,排在世界第7位,种植品种也仅有棉花和木瓜。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必须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在新冠病毒全球爆发的情况下,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未来三十年,中国依然面对粮食安全压力[2]。截至2019年12月,已经有15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签署公开信支持转基因作物。基因工程相当于农业领域的芯片技术,中国需要借助这一关键技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称,拟批准颁发转基因玉米安全证书和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其中包括2种转基因玉米和1种转基因大豆。玉米和大豆的安全证书获批意味着,转基因作物在原地踏步10年后再次向前迈出了一步。过去十年,转基因产业化在中国相对缓慢,公众质疑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安全在全世界都引发了关注,在中国这一争论又变得更为复杂[3]。2002年以来,中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支持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根据本研究的统计数据,自认为了解转基因的中国公众仅为26%,明显低于美国的40%。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改变反科学态度的方法是进行更多的教育。在很多科普活动中,科学家详尽地为公众解读转基因技术,告诉大家转基因作物与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在健康风险方面之间并不存在差异,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弥合各方面的分歧[5-9]。根据调查统计,在转基因争论上,只有23.2%的中国公众觉得科学家的话可信[4]。

很多消费者都对转基因持反对态度,尽管他们并不了解转基因科学知识[10]。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对于极端主义者而言,知道得越少,越认为自己懂得越多。人们对知识的错觉可能助长了更广泛人群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11]。在有些公众心中,反对转基因已经成为一种执念、甚至信仰。2018年,被称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发给了三位著名的作物育种专家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张启发教授。然而伴随这几位科学家获奖的也有汹涌的诅咒,甚至有愤怒的网友称他们是“转基因三丑”。回望历史,很多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公众越来越关注技术开发者、应用者和管理部门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做出正确的决策。有些公众甚至会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黑幕交易[12-13]。本研究中搜集整理的14个转基因负面传言,有些已经超出科学的范畴。比如公众认可程度最高(65.9%)的传言“很多大型国际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都禁止提供转基因食品”,这并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再比如“美国孟山都公司毁灭中国大豆产业,转基因是巨大的阴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武器”认可度也达到45.3%。然而探讨“阴谋论”也不属于生物学家擅长的研究领域。尽管人类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是阴谋论不仅不会消失,还可能愈演愈烈[14]。“阴谋论”大行其道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但根源在于信息不透明与不对称,猜忌心理被扩大化。当然有些也属于推波助澜的商业炒作[15]。

很多时候,公众并不具备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然而当公众相信某个信息源(某个人或机构)时,他们会倾向于相信该源头提供的相关信息。公众对政府和科学界的信任度、转基因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的接受程度[16]。由此可见,仅仅靠科学家来回应公众质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和新闻等相关机构一起做出积极呼应,共同构建完整的科普体系。

展望未来,青少年对转基因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中国的发展。提升转基因科学素养,应该从青少年做起。有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转基因的反对率明显低于成年人,选择相信生物学家观点的高中生比例也明显高于成年人[17]。中学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点讲解了转基因的相关内容,课本中还建议学生组织一次转基因辩论会,这是一项很好的安排。

尽管转基因引发巨大的社会争论,但沟通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近年来,公众对转基因的态度趋于固化。有鉴于此,科普文章不一定要生硬的表达对转基因的支持立场,可以更多地从中国的耕地、环境、人口、粮食安全和全球贸易格局的角度,通过理性务实的数据,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读者对转基因农业进行解读和研判。

参 考 文 献

[1] Annenberg Science Knowledge survey. Americans Support GMO Food Labels But Don’t Know Much About Safety of GM Foods[EB/OL]. (2016-07-18) [2020-10-21]. https://www.annenbergpublicpolicycenter.org/americans-support-gmo-food-labels-but-dont-know-much-about-safety-of-genetically-modified-foods/.

[2] CUI K,SHOEMAKER S P. A look at food security in China[J/OL]. npj science of food,2018,2(4):1-2[2020-1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38-018-0012-x.

[3] LU X,XIE X,XIONG J. Social trust and risk perce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urban areas of China:the role of salient value similarity[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15,18(2):199-214.

[4] CUI K,SHOEMAKER S P. Public perception of genetically-modified (GM) food:a Nationwide Chinese Consumer Study[J/OL]. npj science of food,2018,2(1):1-8[2020-1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38-018-0018-4.

[5] 杨婧,金兼斌.传播与解读的博弈:基于转基因科普文本的评论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43-152,169-170.

[6] 贾鹤鹏.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5-142,169.

[7] GOLDSTEIN D A. Tempest in a tea pot:how did the public conversation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drift so far from the facts?[J]. 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2014,10(2):194-201.

[8] ANDERSON J A,GIPMANS M,HURST S,et al. Emergi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6,64(2):383-393.

[9] HUESING J E,ANDRESs D,BRAVERMAN M P,et al. Global adop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crops:challenges for the public sector[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6,64(2):394-402.

[10] MCFADDEN B R,LUSK J L. What consumers don’t know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and how that affects beliefs[J]. The FASEB journal,2016,30(9):3091-3096.

[11] FERNBACH P M,LIGHT N,SCOTT S E,et al. Extreme oppone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know the least but think they know the most[J/OL]. Nature human behaviour,2019,3(3):251-256[2020-1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8-0520-3.

[12] HARPER K. The genius of a nation versus the gene-tech of a nation:science,identity,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Hungary[J]. Science as culture,2004,13(4):471-492.

[13] VASIL I K. 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plant biotechnology——a personal perspective[J]. Nature biotechnology,2003,21(8):849-851.

[14] 何晴,没有巫师的巫术:转基因“阴谋论”在中国[J].华人应用人类学学报,2014,3(1):29-45.

[15] YANG J.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trust,conspiracy beliefs,and attitudes toward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D].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2013.

[16] KANGMENNAANG J,OSEI L,ARMAH F A,et al.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d the age of (Un) reas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hetoric in the GMO public policy debates in Ghana[J]. Futures,2016,83:37-49.

[17] 崔凯.关于转基因,高中生们的看法可能和你想的不同[EB/OL].(2018-09-18) [2020-10-21]. https://mp.weixin.qq.com/s/Uva30p3oC-ryaxUW0hH9tQ.

相关推荐

没联网的电脑怎么截图(如何在无网络情况下进行截图)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没联网的电脑怎么截图(如何在无网络情况下进行截图)

📅 07-19 👁️ 6520
人的身高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人的身高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 07-11 👁️ 5794
什麼是摩根币?摩根币怎麼賺錢?
365bet.com官网

什麼是摩根币?摩根币怎麼賺錢?

📅 07-18 👁️ 4214
Shadowrocket 苹果共享:软件安装、使用教程和常见问题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Shadowrocket 苹果共享:软件安装、使用教程和常见问题

📅 07-09 👁️ 9160
方舟生存进化毒箭几级才能学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方舟生存进化毒箭几级才能学

📅 07-30 👁️ 9126
超简单的蒸茄子
365体育亚洲官方入口app下载

超简单的蒸茄子

📅 07-22 👁️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