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块”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对于我国的主币单位,人们口语中常习惯使用的“块”这一量词。“块”作为主币量词,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写作“塊”,释为“土块也”;引申为块状物的通称,如石块;引申为量词。
而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块”则开始被视作银块称量使用,“一块洋钿”、“两块大洋”、“三块袁大头”即是其客观表达,量词“块”长期与银元相联系计量使用,关系逐渐固定,而被当作主币单位量词使用,后虽纸币取代了银元,但“块”的这种用法被保持下来,成为今天群众使用的一种非正规的主币单位量词。
三、那“毛”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角本义是兽角,《说文》“角,兽角也。象形。”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时,与银元配套分等的小银元也流入了中国,民间称其为角子、银角子、银毫,辅币单位“角”应是由名词“角子”发展而来,与数词结合而表示小额货币数量的“一角”、“二角”等,且清后期以来一直行用于民间。后来清政府自铸龙洋时,一元以下的小银币也被称为角子或小洋,有的并在币面注明“一角”、“二角”、“五角”等。
那一角怎么变成“一毛”的呢?
“毛”本身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简写为“毛”,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现在也仍有地区读“毫”不读“毛”。比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毫硬币。
四、只在人民币语意中互用使用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同一词汇的同义词,近义词都可以找出很多。然而,今天所说的“元与块”,“角与毛”却并不属于这一范畴。就比如我们常说的“角落”就不能用“元落”来代替。
(获取更多集币资讯知识,请关注集币指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